今日睇now新聞有哩則報導,原來被海產刺到,當刻好似很小事,但後果可以好嚴重.
轉載自: http://www.hku.hk/facmed/healthedu/issue137/issue137.pdf 內容圖片可令人感至不安及嘔心.
甚麼是海洋分支桿菌?
海洋分支桿菌(Mycobacterium marinum)與肺結核菌同屬分支桿菌類別,可存在於海水和淡水內,在攝氏28度至32度的水溫最為活躍,但若水溫超過攝氏37度則較難生存.因此,此細菌只會在人體筋膜蔓延,不會入侵溫度較高的內臟器官;其潛伏期為4至8個星期.
若市民不幸被海產刺傷而感染海洋分支桿菌,他們的傷口會出現腫脹,但不會感到明顯痛楚,患者因而沒有即時治理;結果在數月後,患者的腫脹部位仍然沒有減退,且愈來愈大,影響關節的活動能力,此時患者才意識求診的需要.當患者求診時,由於醫生也缺乏對這種細菌的知識,患者會被以為是慢性筋膜炎之類的疾病,所以替病人注射類固醇.可是,此舉卻使海洋分支桿菌加速生長,令病情更加嚴重而不能根治.市民除了在海產上可感染海洋分支桿菌外,其他海中生物(如珊瑚)都有機會感染.
因感染海洋分支桿菌的病發時間較長,一旦受感染後沒有即時治理,細菌可蔓延至深層組織,如筋膜、關節等,患者因而出現紅腫及感到痛楚.即使傷口已痊愈,但細菌仍會繼續蔓延至手腕、手臂;甚至腳部.經追查後才知當事人已於多年前被海鮮刺傷.亦有部分感染海洋分支桿菌後,誤被以為腫痛與風濕病有關,因而注射類固醇後,令細菌一發不可收拾,結果患者的傷口長出不少肉瘡.
海洋分支桿菌所出現的徵狀以腫脹為主,並呈現於手指和手背上,可發展為潰瘍而結疤.此細菌會沿著筋膜擴散,例如從手指蔓延至手腕及前臂,影響整個肌腱.若細菌深入人體深層組織,即會導致連接關節的筋膜發炎及腫脹,引致關節炎.對肝病患者或免疫力弱人士,細菌可蔓延全身,導致皮膚及肌肉發炎,影響手部活動功能.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