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菲魚是一種最佳的路亞入門的魚種,原因一,是這種魚繁殖力很強並普遍分佈於湖泊、池塘、小河甚至溝渠,當然也有部份在溪流中下流繁殖,所以幾乎可以說有水的地方就有它,而且它和鯉魚一樣耐污力特強,要釣這種魚都不用跑太遠,在家附近的水溝都可能有它的存在。 原因二,是它的侵略性強並不輸於鱸魚,羅菲魚屬雜食性,只要能吃的東西它都吃,這也提供我們可以拿它來練習各種路亞的使用,但跟黑鱸一樣,它的動作較緩慢,不會高速的去追逐獵物,同時它的口器也比黑鱸小很多,因此太大的路亞它也不會追咬。 學會使用路亞釣羅菲魚,對往後在釣淡水魚類的經驗及操竿手法上是一種非常好的鍛鍊,但不能因為它可以做路亞初學魚種而看輕它,事實上羅菲魚是一種具經濟價值的魚類,而且並非你路亞丟下去它就會咬,因此我們得從它的習性到天候及水域狀況來做一個全盤的研討。
羅菲魚的品種及生活習性: 1.莫三比克口孵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 台灣名:在來吳郭魚、南洋鯽仔。 大陸名:莫三比克羅非魚。 英文名:Mozambique tilapia 本種魚最大可達40cm上下,屬於廣鹽性魚類,可存活於淡水及海水中,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,能耐高鹽度、低溶氧及混濁水,但耐寒力差,適宜生存溫度在16-35℃,溫度低於10℃以下,或高於40℃以上皆不利生存;繁殖能力強,生長快速,對疾病的抵抗性高,故廣為被引進繁殖。雜食性,以浮游生物、藻類、水生植物碎屑為食。 原產於非洲南部,現因人工養殖之故,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,包括台灣在內。本種魚可與同屬它種魚雜交,故在野外較難發現純種魚。 2.尼羅口孵魚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 台灣名:尼羅吳郭魚。 大陸名:羅非魚。 英文名:Nile tilapia 本種魚最大可達60cm上下,通常生活於淡水中,也能生活於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,可以存活於在湖,河,池塘的淺水中。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,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。絕大部份是雜食性,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。此魚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。甚至在水稻田裡能夠生長。 原產於非洲南部,現因人工養殖之故,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,包括台灣在內。本種魚可與同屬它種魚雜交,故在野外較難發現純種魚。 3.吉利慈鯛Tilapia zillii 台灣名:吉利吳郭魚。 大陸名:吉利羅非魚。 英文名:Redbelly tilapia 本種魚最大可達40cm上下,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,能耐汙染、低溶氧及混濁水;繁殖能力強,生長快速,對疾病的抵抗性高,故廣為被引進繁殖。性兇猛,領域性強,對本土原生魚種造成傷害。雜食性,以浮游生物、藻類、水生植物碎屑、腐植質及小型動物等為食。不口孵,而是挖掘巢穴產卵,由親魚守衛保護。 原產於非洲及歐亞大陸,現因人工養殖之故,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,包括台灣在內。本種魚不易於與其它魚種雜交,故在野外可發現純種魚。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、池沼及溝渠等水域。 4.尼羅紅魚Oreochromis sp. 台灣名:紅色吳郭魚、潮鯛。 大陸名:紅羅非魚。 英文名:Red tilapia 本種魚最大可達50cm上下,是尼羅口孵魚的突變種,體色為紅色或橘色。原產自南非,1998年引進台灣,並在水產試驗所 改良成功,幼魚時期會成群活動,長大後雄魚具領域性,會挖洞作巢,母魚會將蛋含在口中孵化,待魚苗肚子中的卵黃吸收完後,再將魚苗吐出,屬雜食性魚。 棲息的區域: 羅菲魚的飲食習慣在不同的棲息區域也有不同的方式,所以要釣羅菲魚之前你得先了解你要前往的釣場環境,並略為觀察水域的生物棲息狀況來做研判,下列我將列出幾種釣場來說明羅菲魚的習慣。 1.池塘: 即一般的野池或人工池,這種水域的水一般偏青綠到黑綠色,水越青綠則代表水質較為清澈,這種環境下可以選擇5cm軟蟲、Spoon湯匙、5克旋轉亮片、毛鉤,拋投時選擇有草叢或水草堆的地方,有時幾乎是落水就接殺了,當你若發現岸邊有小魚出現,則5cm以下的小型米諾也可以使用,在這種區域所使用的路亞最好都選擇高亮的顏色,例如白色、紅色及金色,原因是在水不完全清澈的環璄下,高亮的顏色較容易被魚發現到。 2.水庫或大型湖泊: 這種地方由於水域寬廣,魚群不集中,所以得盡可能去找魚群會躲的地方,而一般會常出現在比較靠岸邊或淺水處,最好事先能繞湖一圈觀察每個地方的水域狀況,只要能發現水底較不平坦並有枯木或水草(飄浮的浮萍或蓮花)的地方,即有可能有大群魚躲藏在此,這裡可以選擇Spoon湯匙、5克旋轉亮片及毛鉤,如果你發現該水域有小魚出現時,則5cm以下的小型米諾也可以使用。 3.小河或溝渠: 說到小河,前提一定得是水質情況較為混濁的會比較好,而溝渠當然也包括排水溝或灌溉用的水渠,這種水域的特徵是水是流動的,因此選用毛鉤最佳,再來是5cm軟蟲,Spoon湯匙及5克旋轉亮片在水流動的地方操作不易,也不太容易能激起魚的食慾。 有一種情況是,有時你會發現有小水溝流進主流的地方,聚集了一大群的吳郭魚面對著小水溝原地游動著,這時不管你使用什麼路亞,它們都不會有興趣的,原因是它們正忙著吸食從水溝流下來的小生物,例如白線蟲或紅蟲,及其他的動物性飄浮物,這時你可以綁一個小浮標利用自重來拋到水溝上游漂下,子線尾結數支毛鉤或纒著棉線的鉤子,這時羅菲魚便會去吸食,有時可以一次數尾釣上來。 4.溪流: 溪流的水大多是清澈的,在這個環境下無論是Spoon湯匙、5克旋轉亮片或米諾,不是和環境格格不入,便是實在很普通(小魚太多了),因此對羅菲魚來說也是一點興趣都沒有,在這環境裡使用毛鉤最佳,軟蟲也能使用不過效果沒有很好,而毛鉤除了以飛蟲為模擬的形態之外,也可以使用綠色羽毛綁製的青苔毛鉤,效果也相當顯著。
天候狀況: 如同上述五種魚的生態習慣可知,基本上羅菲魚在水溫20-30度時比較活躍,所以若當天的氣溫較低時或下雨時,則不利於出發釣魚,因為水溫低時吳郭魚會在水底不動,或者躲在障礙物中不出來,而下雨時則因雨水打擊在水面造成水底聲波紊亂,因此魚的本能也是躲起來等待雨停才會再出來活動。 天氣若太熱時,你會看到一大群的羅菲魚漂浮在水表面張口吸氣,這時它們對任何餌食都不感興趣,也就是說,看不到魚時才是釣魚的最好時機,因此一天之中,清晨和黃昏是魚攝食的主要時間,當然水溫也要配合上,所以最好隨身備有一支水溫計能隨時做測量。 季節及棲息地區: 羅菲魚是有相當季節性的魚類,所謂季節性並非指它的迴游路徑,吳郭魚是屬於定住性的魚類(定住性即是指在固定的水域中生活),則季節性指的是它的生活習性,一般而言吳郭魚在每年的4~7月為其產卵期,此時它們吃餌的意願很低,大多是由雄魚在水底挖一個淺坑,並吸引雌魚進來。 冬季天寒的12月到隔年的2月則會靜伏在水底有泥沙的地方吸食水底的小蟲及動物性碎屑,活動性不強,其他月份則是最適合用路亞釣羅菲魚的時間,但在它們產卵期間我們也有一套專門的釣法來使用,這後面會談到。 羅菲魚棲息的地區多為較溫暖的亞熱帶到熱帶的水域,因此台灣全省都有,而中國大陸則在長江以南較為常見,越往南方的水域,越能發現它們的蹤影。 釣法及釣組: 1.跳跳球釣法: 這個釣法我在「路亞毛鉤釣」一文中已有詳細的解說,但在這裡要談到所使用的毛鉤是比較特殊的,一般跳跳球釣法適用在靜止水域,而大多數的靜止水域的水較混濁,因此毛鉤多半使用金蔥絲、反光片來做成的閃亮小蟲的樣子,這對漫游在中上水層的羅菲魚有很大的吸引力,唯一缺點是小型魚咬餌的機會較高。 2.中通鉛沉水釣法: 這個釣法我在「路亞毛鉤釣」一文中已有詳細的解說,毛鉤作用和跳跳球釣法的一樣,主要也是針對混濁水域,但中通鉛沉水釣法會把毛鉤帶入到中下水層,因此釣到大型魚的機會較高。 3.汲頭鉤: 汲頭鉤是指在長柄鉤的前端鑄有一顆鉛球,主要用來掛上軟蟲使用,由於軟蟲有各式各樣的,除了你應依照該種軟蟲特有的操竿法之外,以5cm以下的捲尾蛆軟蟲來說,只需要慢捲即可,另一種較便宜的RB2軟蟲除了慢捲來搜找中下水層,同時也可以用來做跳底或拖底慢慢平捲,當然釣中的魚體型都會較大,有時其他種魚也會來咬。 釣組最好是母線尾結上透明的尼龍線當做子線,線徑在0.8~2.0都可以,長度約為60cm~100cm,子線的功能在防止羅菲魚發現魚線而警覺性拉高。 4.Spoon湯匙路亞: 應選用3cm長度以內的金色或其他閃光性好的湯匙路亞,在釣魚時,因為湯匙路亞下沉速度慢,所以在捲動時不能太快,這時選用的Spoon湯匙路亞的造型就很重要了,因為捲速慢所以更需要讓Spoon湯匙路亞做出動作並發出閃光,吸引羅菲魚前來咬餌,在慢捲的過程中可以做二到三下的抽竿動作,讓Spoon湯匙路亞在水中出現如水中昆蟲的亂游動作,這樣可以讓較容易吳郭魚發現路亞,而吳郭魚攻擊的時機則大多在Spoon湯匙路亞漫游的時候。 5.旋轉亮片Spinner: 要釣羅菲魚所使用的旋轉亮片Spinner最好在7克以下,一般最好使用3克或5克為佳,因為吳郭魚的口器小,太大的旋轉亮片Spinner它絕對是沒有興趣的,而旋轉亮片Spinner的選用是很重要的,我的建議是選用金色或閃亮的轉翅,鉤子上最好買有毛的,顏色上以紅色及黃色為佳。 操竿手法比較簡單,即拋出去落水後慢捲即可,但因為各家製造廠商的品質不一,最好要保持旋轉亮片Spinner在水中一定會旋轉才行,筆者有時買到較差的旋轉亮片Spinner時,得在拋出去落水後先做一個抽竿的動作,讓旋轉亮片Spinner在水中能開始轉動,嗯…我為何會知道呢?因為一但旋轉亮片Spinner轉動時,竿尾會感覺較重,而且會有小小的抖動感。 6.米諾Mirrow(小魚型路亞): 很多人都會認為羅菲魚的嘴小不會攻擊米諾,但根據不少釣獲經驗指出,只有大型的吳郭魚會對米諾有攻擊性,我們常發現到在水族箱裡飼養和吳郭魚同科的慈鯛科魚類時,常發現慈鯛科魚類很喜歡追咬比它小的魚類,甚至有咬食的舉動,因此選用3cm~4cm左右的米諾,筆者試過會搖擺的小胖米諾很得羅菲魚的青睞,操竿法也是使用較為慢速的快慢捲,雖說是慢捲,但你一定要讓米諾做出搖擺的動作才能吸引到魚發動攻擊。 7.毛鉤釣法: 如同一、二點的釣法來使用路亞竿操作毛鉤,另外毛鉤的種類在各種不同水域也有不同的效果: 蜉蝣毛鉤: 其實也並非一定要蜉蝣毛鉤,只要有多毛包覆的毛鉤即可,重點是非浮水性,得使用沉水性,同時可以在鉤身上纒一些細銅線,一來讓毛鉤能下沉,二來細銅線發出的閃光可以吸引羅菲魚前來吞咬,顏色上,清澈水域以黑色為佳,混濁水域則以白色為佳,毛材最好選用天然的獸毛或鳥毛,筆者相信天然的獸毛或鳥毛會在水中散發出動物性的氣味,這對其他沒有氣味的路亞來說,佔了不少優勢。 金蔥毛鉤: 金蔥毛鉤一定只能使用在混濁水域,主因也是閃亮容易發現,大家常見的水邊昆蟲有不少的體色也是極其鮮豔,金蔥毛鉤可以編製成小魚型、蝦型、飛蟲型,因要在欺騙魚的眼睛,因此操竿動作上都是像昆蟲在水中的動作,即小動作抽一下捲一下。 青苔毛鉤: 這種毛鉤主要使用綠色的羽毛製成,主要在溪流中使用,因為溪流的中下游大多盛產在溪石上的絲狀藻(台灣又稱青荻),是羅菲魚及其他溪魚的主食,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羅菲魚不可能去吃青苔毛鉤,認知原因是在於氣味,但在溪流環境中,水流快的地方比較不會受到氣味的影響,因此青苔毛鉤主攻地及是溪石後方的迴游處,你可以使用飛蠅竿或路亞毛鉤釣,但筆者認為使用手竿+浮標的效果最佳,記得毛鉤一定要先拋到上游,讓毛鉤順流貼底漂下,這時仔細觀察浮標的動靜,相信你會大有收獲。
|